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同花配,赘述在文章结尾
暑期上映的影片《南京照相馆》引发广泛关注,然而日本媒体却集体沉默。他们始终不愿正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,仅以“南京事件”一词替代,试图淡化事实。
整部电影未刻意煽情,只是以冷静的镜头还原了七十多年前的残酷真相。全片甚至没有为侵略者寻找任何借口,仅此便令日本右翼势力坐立不安。
这样一部作品,为何会引发日本媒体的强烈反弹?它究竟展现了什么内容,竟让他们如此惊慌失措?
镜头不撒谎所以日本怕了
影片讲述的是一段七十余年前的往事,却能令今日的某些日本媒体如临大敌,急于定性、批判、引导舆论。
这种反应本身比电影更值得深思,它恰恰说明影片的镜头直击要害。时间或许能冲淡记忆,但影像却能将真相永久留存。
如今,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已所剩无几,他们的口述记忆弥足珍贵,但也日益脆弱。
而《南京照相馆》最震撼之处,正是揭开了长期遮蔽历史真相的那层幕布。它没有渲染宏大战争场面,也未聚焦英雄人物。
它的主角是一家小小的照相馆,一群在战火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,以及一批意外冲洗出的记录日军暴行的“罪证”照片。
尤为特别的是,影片没有给侵略者留下任何“人性”的余地。以往部分作品常通过描绘个别“良知未泯”的日军士兵,或强调“战争扭曲人性”来为暴行开脱。
而这部影片则斩钉截铁地指出:杀人就是杀人,作恶就是作恶,不容粉饰。片中每一位日本军官都是刽子手。
如此“全员恶人”的设定,反而更接近战争的本质,撕下了侵略者伪善的面具,直面其血腥本质。
它所传达的反战理念,并非“双方皆有错”的折中主义,而是站在受害者立场上的清醒呐喊:“和平不是靠祈求得来的,更不是用遗忘换来的。”
当《南京照相馆》在国内引发热议并传回日本,部分媒体的反应堪称一场大型尴尬现场。
他们拒绝使用“南京大屠杀”的表述同花配,刻意改用“南京事件”,试图以中性词汇掩盖三十万亡魂的血泪。
他们还煞有介事地分析,称这部电影是在“反日情绪高涨”的背景下拍摄,暗示中方别有用心、煽动仇恨。
更有意思的是,他们总能找到一些所谓的“亲日”中国商人,借他们之口呼吁“向前看”,以稀释影片带来的冲击。
这套手法太过熟练,熟练得令人心寒。一面镜子若照出的是英俊面容,人人乐于欣赏;
可若映出的是惊恐失措、满面污点的面孔,第一反应恐怕是砸碎镜子,或指责其为“哈哈镜”。
但镜子何错之有?它只是忠实地呈现真相。
他们捂住耳朵就以为枪声从未响起
当然,这种“洗地”操作并非今日才出现。多年来,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为了否认南京大屠杀,可谓费尽心机。
他们惯用的手段,是纠缠细枝末节,试图以局部质疑否定整体事实。
他们会拿出一张旧地图,质疑当年南京人口数量,声称根本不存在三十万人可供屠杀。
他们声称“百人斩”是媒体虚构,尽管当年的报纸、战犯供词都历历在目,甚至辩称只杀了军人,未伤平民。
但他们选择性遗忘的是,国际安全区内的手无寸铁百姓是如何被拖出屠杀的,他们也忘了自己士兵在日记中写下的“见人就杀”的狂热。
这些苍白的辩解,在电影中那些细节丰富的画面前不攻自破。就像片中那位日本军官,前一秒还对寻求庇护的民众露出笑容,下一秒却在通行证上写下“必杀”暗号。
这种虚伪贯穿始终。他们捂住耳朵就以为枪声未曾响起,闭上眼睛就以为鲜血未曾流淌。
电影是虚构的,但现实中的荒诞却有过之而无不及。我们为何要拍摄这样一部作品?
原因很简单:那些杀人凶手从未真正悔过,也未承担应有的代价。加害者仍在祭拜战犯,受害者凭什么无条件原谅?那不是宽容,而是背叛!
影片中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,但现实中上演的荒诞却更为触目惊心。看看如今的日本政坛。
极右翼政党在选举中异军突起,其领袖公然鼓吹要“恢复战前价值观”;首相一面高呼“和平”,一面向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献上祭品。
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行为,无异于在我们民族的伤口上撒盐。一个国家的政客仍在为军国主义亡灵涂脂抹粉,又怎能期待其民众正视历史?
当篡改历史、美化侵略的声音日益高涨,一部敢于说真话的电影自然令他们如坐针毡。
历史中曾有像王广海那样的汉奸,为苟活而为日军充当翻译,毫无家国大义。这类人物在任何时代都不曾缺席。
警惕外部敌人尚属容易,警惕那些被利益蒙蔽、丧失骨气的内部投机者同样重要。
真正的彩蛋是繁荣昌盛的祖国
《南京照相馆》的上映并非为了取悦谁,更不是为了博取同情。它只为忠实地呈现一段真实历史,铭记一个民族无法磨灭的记忆。
曾几何时,我们国力羸弱,想在国际上发声都需小心翼翼,生怕引起“友邦惊诧”。
那种压抑才是真正的意难平。而今不同了,我们已有能力将这段历史完整呈现,用最先进的技术、最深刻的叙事方式,堂堂正正地展示给全世界。
我们不再需要顾忌他人的脸色,也不惧任何形式的歪曲与诋毁。这份自信,源自我们日益增强的国力。
正如一句影评所说:“走出影院,看到灯火通明、国泰民安,这才是《南京照相馆》最大的彩蛋。”
历史的底片已经显影,三十万亡魂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数字,更不是可以轻易抹去的“事件”。
那张历史的底片永远存在,等待着一个迟来已久的交代。
参考资料:海外网《澳门与内地同步上映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》
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